个别谈话是巡察工作中近距离了解情况、捕捉问题线索的“利器”。如何打破隔阂、消除顾虑,让被谈话对象放下戒备讲真话、道实情?以下这几种技巧,既能体现巡察的温度,也能提升发现问题的精度。
一、从“熟悉领域”切入,让交流“不冷场”
谈话前做足“功课”。通过翻看被谈话人的履历表,摸清其工作经历、岗位职责甚至个人专长,从其日常接触最多、最熟悉的话题聊起。比如对负责财务工作的同志,可先问“平时报销流程中,哪些环节大家咨询最多?”;对一线执法人员,可从“近期处理的典型案例里,有没有觉得政策执行起来有难度的?”入手。用对方熟悉的语境拉近距离,让其感受到“不是在被审查,而是在聊工作”,自然愿意打开话匣子。
二、聚焦“关切事”深聊,从“心声”里找线索
干部职工的“急难愁盼”,往往藏着管理的堵点、作风的痛点。可以从“大家平时对绩效考核办法有哪些建议?”“年轻人在岗位上成长,最希望单位提供什么支持?”等贴近实际的话题切入,在倾听诉求的过程中,留意那些“话里有话”的表述。比如有人抱怨“评优总轮不到一线人员”,可能折射出考核机制的不公;有人提到“报表要重复报好几次”,或许指向流程冗余的问题。
三、灵活采用“一对一”模式,给足“安全感”
对敏感问题或顾虑较多的谈话对象,经组内研究后可采用“一对一”谈话。单独交流能减少“被注视”的压力,尤其对反映身边人、身边事的同志来说,更易放下“怕得罪人”的担忧。谈话时多用“你慢慢说,我们只是了解情况”“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讲,我们会做好记录和保密”等话语安抚,让对方感受到“说真话不会有负担”。
四、对关键信息“回头看”,让线索“不模糊”
有时被谈话对象表述零散、语焉不详,当场追问可能引发戒备。可在首次谈话后,针对某个具体细节择机再谈,比如“上次你提到的那个项目审批,具体是哪个环节卡了壳?”必要时换一位巡察组员参与,避免对方觉得“被紧盯”,通过多次沟通逐步拼凑完整信息,让模糊的线索变得清晰。
五、多方印证“还原真相”,让事实“站得住”
对同一问题,不能只听“一面之词”。比如有人反映“某笔经费使用不规范”,既要看经办人怎么说,也要问审批人“当时签字的依据是什么”,再调阅原始凭证、会议记录交叉比对;有人提及“某领导搞‘一言堂’”,可找班子成员、中层干部、普通职工分别了解“重大决策前是否充分讨论”,从不同视角的描述中,还原事件全貌。
六、拓宽范围“立体画像”,让了解“更全面”
除了在岗人员,谈话范围还可向“外围”延伸。比如找退休老干部聊聊“单位过去的风气怎么样,有没有老问题反复出现”;向服务对象打听“办事时有没有遇到推诿扯皮的情况”;甚至可与“两代表一委员”交流“对这个单位的作风评价如何”。多方声音交织,能更立体地勾勒出被巡察党组织的真实面貌,避免“只见树木、不见森林”。
七、与“一把手”靶向对谈,抓好“关键少数”
“一把手”是单位的“领头雁”,其履职情况直接影响整体风气。谈话前梳理好问题清单,聚焦“三重一大”决策、班子团结、作风建设等关键环节,比如“今年的重点项目,决策前有没有充分征求班子成员意见?”“对下属反映的作风问题,平时是怎么督促整改的?”通过直面提问,从其回应的态度、逻辑中,判断是否存在履职不力、管党治党宽松软等问题。
八、穿插“党务知识”检验,看党建“实不实”
党的建设抓得实不实,党员干部的“基本功”是镜子。谈话中可自然融入党务知识提问,比如对支部委员问“‘三会一课’今年开了多少次,有没有记录?”;对普通党员问“主题教育中,你印象最深的学习内容是什么?”若对方支支吾吾、答非所问,往往能反映出基层党组织“重业务、轻党建”的问题。
九、转换角度“引导开口”,让沉默者“愿发声”
遇到“不愿说、不敢说”的对象,不妨换种提问方式。少用封闭式的“有没有”,多用开放式的“有什么”。比如,不说“你们单位有没有形式主义问题?”,而问“平时工作中,大家觉得哪些做法是‘看起来热闹、实际没用’的?”;不说“领导有没有偏袒某个人?”,而问“你觉得团队里的评优评先,大家认可度高吗?”用具体场景引导对方联想,在举例中自然流露真实想法。
十、抓“语言漏洞”适度追问,让模糊点“变清晰”
谈话中若发现对方表述前后矛盾、刻意回避某一环节,可抓住漏洞温和追问。比如对方先说“项目资金都按规定使用”,后又提到“有笔支出是临时调剂的”,可跟进问“这笔临时调剂的支出有没有履行报批手续?具体用于什么用途?”;若对方频繁用“大概”“可能”“记不清了”等模糊词汇,可引导“能不能想想具体时间、金额、参与人?哪怕记不全也没关系,我们一起核实”。追问时保持礼貌,避免让对方觉得被“审问”,重点是补全信息链条。
这些技巧的核心,在于既保持巡察的严肃性,又带着真诚与尊重沟通。唯有让谈话对象感受到“是来解决问题的,不是来挑刺的”,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,为精准发现问题、推动整改打下坚实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