巡视巡察组如何以座谈会为镜精准发现问题

作者: 时间:2025-08-10 点击数:

座谈会是巡视巡察组与被巡单位干部群众直接对话的重要载体,也是深入了解情况、捕捉问题线索的关键渠道。不同于个别谈话的私密性,座谈会通过群体互动形成信息交织,既能听到“集体声音”,也能捕捉“个体隐情”,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信息壁垒、还原真实情况。巡视巡察组要让座谈会成为发现问题的“放大镜”和“听诊器”,需在参会人员选择、议题设计、现场引导、线索捕捉等环节下足功夫,确保座谈不走过场、不流于形式。

一、精准谋划:让座谈会“有的放矢”,避免“言之无物”

巡座谈会的实效,始于会前的精准筹备。若参会人员“清一色”、议题“大而空”,必然沦为“集体背书”的形式主义。巡视巡察组需从“靶向性”出发,做好三方面准备:

1.参会人员要“分层分类、有代表性”,确保“声音多元”

避免仅选择被巡单位推荐的“先进典型”或“中层以上干部”,应主动拓宽范围:既要有领导班子成员、中层干部,也要有基层一线职工、离退休人员;既要有业务骨干,也要有曾反映过问题的人员;既要有“圈内人”,也要有与被巡单位有业务往来的“外部关联方”(如服务对象、合作单位)。例如,在对国企开展巡察时,需涵盖董事会成员、车间班组长、纪检监察干部,以及供应商、客户代表等,通过不同群体的视角交叉印证,防止“一言堂”掩盖问题。

2.议题设计要“聚焦政治、小切口切入”,防止 “泛泛而谈”

座谈会的核心是“政治监督”,议题需紧扣 “四个落实”(巡察紧扣“四个聚焦”),避免陷入“业务细节讨论”。可结合前期掌握的信访举报、财务数据等线索,设计具体问题:如针对“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打折扣”,可聚焦“某项具体政策在本单位的执行情况,存在哪些梗阻”;针对“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”,可追问“群众反映的‘办事难’具体体现在哪些环节,有没有‘推绕拖’的典型案例”。小切口议题能引导发言者聚焦具体事、具体人,避免“穿靴戴帽”的空话套话。

3.会前沟通要“适度引导、不设框框”,平衡“开放性与针对性”

提前向参会人员告知座谈主题,但不预设结论、不限制发言范围,明确“鼓励讲真话、讲实话、讲心里话,对反映的问题不追究、不打击”,消除其思想顾虑。对一些不善表达或有顾虑的人员,可提前进行个别沟通,说明“座谈会是反映情况的重要渠道,沉默可能让真正的问题被掩盖”,引导其放下戒备。

二、现场引导:让座谈会“有话敢说”,避免“言不由衷”

座谈会的关键在于营造“知无不言、言无不尽”的氛围。若巡视巡察组主导性不足,易被被巡单位“带节奏”;若态度生硬,则会让参会人员“不敢说”。需把握好“引导”与“倾听”的平衡,做到三方面发力:

1.以“平等姿态”破“层级壁垒”,消除“不敢说”的顾虑

巡视巡察组人员要放下“监督者”的架子,以“了解情况、听取意见”的诚恳态度开场,明确“今天请大家来,就是想听真话,哪怕是刺耳的话,也是对我们工作的帮助”。对领导干部和普通职工一视同仁,不打断基层人员发言,不回避尖锐问题,甚至可主动“示弱”:“我们对情况的了解可能不如大家深入,希望能听到你们的真实感受。”例如,在对乡镇街道巡察时,面对村社区干部的拘谨,可从“村社区低保评定有没有不符合条件的?”“惠民资金发放到账及时吗?”等具体问题入手,用生活化的语言拉近距离。

2.以“追问技巧”破“模糊表述”,挖出“不愿说”的隐情

参会人员常因顾虑用“可能”“大概”“有的”等模糊词回避具体问题,此时需及时追问、精准“点穴”。对“有的干部作风不实”,可追问“是哪个部门的?具体有什么表现?”;对“某项工作推进不力”,可追问“卡在哪个环节?是谁在牵头?有没有向上反映过?”等等。追问时要注意方式,不用“质问”语气,而用“想了解得更具体些,方便我们核实”的平和表述,既保持压力又留有余地。

3.以“矛盾捕捉”破“集体沉默”,撕开“不敢碰”的口子

当参会人员出现“眼神交流、欲言又止”或“口径高度一致”时,往往意味着存在“共同回避”的问题。此时可利用群体心理,点出矛盾点:“刚才几位同志说‘项目推进顺利’,但我们了解到有群众反映进度滞后,是不是存在不同看法?”或“大家都觉得‘班子很团结’,但决策时有没有不同意见?有没有‘一把手’搞‘一言堂’的情况?”通过打破“表面和谐”,促使有顾虑的人“借势发声”。

三、线索提炼:让座谈会“有言必察”,避免“信息闲置”

座谈会的价值不在于“说了多少”,而在于“发现了什么”。大量碎片化信息中,往往隐藏着问题线索,需通过“三级过滤”精准提炼:

1.“即时记录”抓“关键词”,不让线索“溜走”

安排专人记录,重点标注“具体人名、事项、时间、金额”等关键信息,对“某项目招标有问题”“某领导插手工程” 等明确指向性表述,即时标注“需核实”;对“报销流程不规范”“会议纪要后补”等细节,标注“需关联核查”。同时记录发言者的语气、神态(如“提及某领导时眼神闪烁”“谈到某事项时集体沉默”),这些“非语言信息”可能是深入挖掘的重要信号。

2.“交叉比对”辨“真实性”,不让虚假信息“干扰”

会后将座谈会信息与前期个别谈话、信访举报、财务数据等进行比对:若多人提及“某部门公款吃喝”,且与审计发现的“接待费超标”吻合,则线索可信度高;若某干部在座谈会上“表功”,但信访中被反映“不作为”,则需进一步核实。对明显矛盾的信息(如“都说惠民政策落实到位” 但“低保户反映未领到补贴”),要列为优先核查事项。

3.“延伸核实”追“深层次”,不让表面问题“止步”

座谈会发现的多是“现象”,需追问“本质”。例如,听到“某项目长期停工”,不能仅停留在“进度问题”,要延伸核实“是否存在违规审批”“资金是否被套取”“分管领导是否失职”;巡视某边境县级市时听到“年轻干部流失严重”,要追问“是否存在任人唯亲、发展通道堵塞”等组织建设问题。通过“现象 — 原因 — 责任”的链条分析,把“业务问题”上升到“政治监督”层面,避免就事论事。

结语:以“走心”座谈察实情、见真章

座谈会不是“走过场”的程序,而是巡视巡察组践行“群众路线”的具体体现。唯有会前精准谋划、会中真诚引导、会后深挖细查,才能让座谈会成为发现问题的“窗口”,既听到“高楼里的声音”,也捕捉“田间地头的实情”,最终实现“政治监督”与“民心所向”的同频共振。说到底,座谈会的成效,考验的是巡视巡察组的政治敏锐性、群众工作能力,更彰显着“发现问题、形成震慑”的监督实效。


Copyright© 济宁学院版权所有  鲁ICP备12014410 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