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,巡视巡察如同党内监督的“显微镜”和“探照灯”。新时代的巡视巡察工作不再是“走过场”,而是要直面深层次问题、触碰利益痛点。这就要求巡视巡察干部不能只做“传声筒”或“记录员”,必须具备一套别人“学不会、抢不走”的核心能力,才能在复杂局面中成为“敢亮剑、能破局”的党内监督尖兵。
巡视巡察本质是政治监督,不是业务检查。比如,发现某个部门文件 “照搬上级”,表面是形式主义,深层可能是政治站位不高。
深入研读中央最新精神,学会从“两个维护”的高度分析问题,比如看一项工作是否真正落实了党中央决策部署,而非只看“材料好不好看”。
有的单位账目做得“天衣无缝”,但巡视巡察干部要能通过职工闲聊时的“吐槽”、报销单里的“异常科目” 发现蛛丝马迹。
养成“解剖麻雀”的习惯,比如查财务账时不仅对数字,更要追问“这笔钱花出去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”,避免被“合规手续”掩盖真实问题。
比如巡视巡察某地乡村振兴工作,既要懂产业扶持政策的“硬指标”,也要理解“防止规模性返贫”的深层逻辑,避免用“机械标准”代替实际成效。
建立“政策案例库”,把常见政策条文和具体执行案例对应起来,比如医保报销政策,既要背条款,也要知道基层执行中常见的“堵点”在哪里。
有的巡视巡察干部尤其是抽调干部下基层时表情严肃、问话生硬,群众只会说“挺好的”。而优秀的巡视巡察干部会蹲在田间地头和老乡唠家常,从“家里几亩地”“补贴到账没”聊出真实情况。
放下“干部架子”,学用“群众语言”,比如问企业时不说“营商环境满意度”,而问“上次办事跑了几趟腿”。
比如巡视巡察发现某部门推诿扯皮,不能只下“整改通知”,而要分析是职责不清、还是利益作祟,甚至可能需要协调多部门开“圆桌会”现场解决。
遇到矛盾先“画关系图”,把涉及的部门、人员、利益点列出来,用“剥洋葱”的方式找到关键症结,再想解决方案。
六、数据分析力:做“数字侦探”的挖掘者
比如对比某国有企业近三年采购数据,发现某类物资采购量翻倍,但业务量没增长,背后可能有“猫腻”;或者用大数据筛查惠民资金发放,找出重复领取的异常账户。
学一点基础数据分析工具(如Excel透视表、Python简单脚本),重点关注“异常波动”“不合理匹配”的数据,比如某个项目预算增加50%,但成效报告里没说明原因。
巡视巡察有时会遇到 “软对抗”,比如被巡单位故意拖延提供材料,或者有人背后说闲话。这时候不能“撂挑子”,而要冷静按程序推进。
把每一次“难啃的骨头”当成“抗压训练”,比如给自己定个小目标:今天必须拿下某个关键证据,哪怕多磨两小时。
比如传统巡视巡察靠查台账,但现在有的单位搞“数字形式主义”,巡视巡察干部就得学用“大数据比对”,看系统数据和实际成效是否一致。
每月关注一个新的监督手段,比如“互联网+监督”平台怎么用,区块链技术在巡视巡察中有哪些应用场景,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度。
巡视巡察手握监督权力,可能会遇到“糖衣炮弹”,比如被巡对象请吃饭、送土特产,必须当场拒绝——因为“一顿饭可能毁掉整个巡视巡察组的公信力”。
给自己划“红线”,比如“不接受任何被巡单位的私人邀请”“所有证据材料必须双人签收”,用制度防微杜渐。
比如巡视巡察发现了基层“微腐败”的新形式,不能只解决这一个问题,而要总结出“基层权力监督的N个风险点”,为后续巡视巡察提供参考。
每次巡视巡察结束后写“复盘笔记”,不仅记“做了什么”,更要想“哪里可以改进”,比如“这次谈话技巧不够,下次应该先聊轻松话题再切入正题”。
结束语:让核心能力成为最硬核的“竞争优势”
让“不可替代性”成为巡视巡察干部的“金招牌”。新时代的巡视巡察干部,既要当“黑包公”,更要做“多面手”。这10种能力不是“高大上”的口号,而是从一次次走村入户、一场场谈话问询、一份份数据筛查中练出来的“真功夫”。当别人还在“按部就班”时,你能发现隐藏的问题;当别人遇到阻力“打退堂鼓”时,你能想出破局的办法——这种“别人做不到而你能做到”的实力,才是巡视巡察岗位上最硬核的“竞争优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