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巡视巡察工作中,会议记录就像一面镜子,能照出被巡单位工作中的真实情况。很多问题和线索不会直白地摆在明面上,但只要仔细琢磨会议记录里的蛛丝马迹,就能顺藤摸瓜发现端倪。本期阿巡就聊聊巡视巡察时怎么从会议记录里找出问题和线索。
开会是单位议事决策、安排工作的重要方式,会议记录则是把这些过程记下来的“账本”。正经的会议记录,得写清楚谁参加了、讨论了啥、定了啥事儿、谁拍的板、后续咋落实。要是这“账本”记得含糊、前后矛盾,或者该记的不记,大概率藏着问题。
巡视巡察时看会议记录,不是挑错别字,而是通过这些记录,判断被巡单位有没有按规矩办事、有没有真干活、有没有私心杂念。比如,重大决策是不是经过集体讨论了?答应解决的群众难题是不是一直没动静?这些都能从会议记录里看出门道。
单位里的大事,比如花钱、用人、上项目,按规定得集体研究决定,不能一个人说了算。但有些单位可能搞“一言堂”,表面开会,实际是“一把手”定了调,其他人只能附和。这时候会议记录就会露马脚:
1.看“讨论”是不是走过场
如果记录里只有“同意”“没意见”,没有不同声音,甚至连讨论过程都一笔带过,就值得怀疑。比如某单位开会讨论一个大额资金使用,记录里写“张三同意、李四同意、王五同意,一把手拍板通过”,没写任何人提不同想法,这就可能是“形式上的集体决策,实际上的个人说了算”。
2.看“参会人”是不是符合要求
按规矩,该参会的人没到,或者不该拍板的人却定了事儿,也是问题。比如讨论人事任免,按规定得党委成员全到齐才能表决,但记录里写“部分成员请假,委托他人代投”,这就不合规,可能藏着违规用人的线索。
3.看“流程”是不是规范
比如按规定某件事需要先调研再上会,但记录里直接跳过调研环节,上来就定方案;或者本该党组会研究的事,却只在班子会上过了一遍。这背后可能有“怕麻烦”“躲监督”的心思。
很多单位开会时说得天花乱坠,“这个问题马上解决”“那个工作下周落实”,但会后就没了下文。会议记录里的“承诺”和实际“结果”对不上,就是典型的“光说不练”。巡视巡察时可以这么查:
1.追着“时间表”看
比如某次会议说“群众反映的小区路灯问题,月底前务必修好”,但翻后面几个月的会议记录,再也没提过这事儿,也没写“没修好的原因”,这就可能是不作为、慢作为,得去现场看看路灯到底修没修。
2.盯着“反复提”的问题
如果一个问题在多次会议里被提到,但每次都只是“研究研究”“再等等”,没有实质性进展,大概率是不想解决。比如某单位连续半年会议都提“某笔拖欠的农民工工资要尽快发”,但始终没写“怎么发、发多少”,就得查是不是有挪用资金、故意拖欠的问题。
正常的会议难免有不同意见,记录里应该如实反映。如果记录里全是“一致同意”,但其他材料(比如群众举报、财务数据)却显示有问题,就得警惕是不是“故意隐瞒”。比如:
1.前后记录对不上
前一次会议说“某项目招标按规定公开进行”,但后一次会议却写“该项目由A公司承接,未走招标”,这就矛盾了,可能有违规招标、利益输送的线索。
2.避重就轻“绕弯子”
讨论敏感问题时,记录写得模棱两可。比如讨论“某领导亲戚进单位”的事,记录里只写“研究了人员招聘问题,达成共识”,不写“亲戚”的具体情况、招聘程序是否合规,这就可能藏着违规进人、任人唯亲的问题。
有些问题不会明着写,但字里行间会有“暗示”。比如记录里突然出现“特殊情况”“灵活处理”“内部协调”这类词,或将研究的大额支出数目空着,就得多问几个为什么。
举个例子:某次会议记录写“某笔费用因特殊情况,由办公室直接报销,不用走财务审批”。“特殊情况”是啥?为啥绕过财务审批?很可能是违规报销、虚报费用的线索,得去查这笔钱到底花在了哪儿。
再比如,记录里写“某项目由王科长负责,具体事宜私下沟通”,“私下沟通”就不正常,按规定工作事项得公开讨论,私下沟通可能是为了规避监督,藏着利益交换的可能。
有从会议记录里发现疑点,不能光看记录下结论,得结合其他材料印证:
1.查财务账
比如怀疑违规花钱,就去看相关的发票、转账记录,是不是和会议记录里的“决策”对得上。
2.找当事人问
比如记录里说“某工作由李同志落实”,就找李同志问问“落实到哪一步了?为啥没进展?”
3.看现场
比如会议说“某工程已完工”,就去现场看看是不是真完工了,质量有没有问题。
总之,会议记录是巡视巡察的“富矿”,只要沉下心来,从程序合规性、工作落实度、记录逻辑性等方面细致梳理,就能从字里行间发现问题的线索,让那些“藏着掖着”“光说不练”的问题无所遁形,真正发挥巡视巡察“发现问题、形成震慑”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