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有效破解巡察个别谈话里的“三无”回答——别让谈话成“尬聊”!

作者: 时间:2025-10-11 点击数:

搞巡察的都知道,个别谈话是挖问题的“关键一环”,可最怕遇到啥?就是对方要么“没意见、都挺好”,要么“不清楚、记不清”,要么“没发现、没接触”——这“无实质、无事例、无问题”的“三无”回答,聊半天啥干货没有,急得人直挠头。其实“三无”不是对方故意不配合,多半是咱们没找对“打开方式”,找对方法,就能让“尬聊”变“实聊”。

先得搞明白,“三无”背后藏着啥心思。不少谈话对象心里都有“小顾虑”:怕说错话得罪领导,以后被“穿小鞋”;怕反映问题没人管,最后还落个“多事”的名声;也有的觉得“巡察是走过场”,聊不聊都一样,干脆敷衍两句。还有的时候是咱们谈话方式太“硬”,一上来就问“有没有人搞违规?”“有没有问题要反映?”,对方一下子就绷紧了神经,自然不敢说、不愿说。找不准根子,再怎么聊都是“对牛弹琴”。

破解谈话“三无”,关键要从“让对方说”变成“对方想说”

第一招:先“拉家常”再“聊工作”,让“戒心”先放下

别一坐下就拿个提纲念,上来就问“你对班子有啥意见?”,换成“你在这岗位干了几年啦?平时主要负责啥活?”“最近手头的工作顺不顺?有没有啥难办的事?”。有次巡察某街道,干部一上来就问社区书记“有没有截留补贴的情况”,对方立马说“没有”;后来换了个方式,先聊“社区以工代赈搞得怎么样?转移农牧民有没有真正得到实惠……”,社区书记打开话匣子说“去年行情不太好,还有些农牧民没拿到工资”,顺着这话往下问,很快就摸清了“劳务工资发放延迟”的问题。先聊对方熟悉的日常,再慢慢往核心问题靠,对方才不会觉得“被审问”,反而愿意掏心窝子。

第二招:用“具体事例”代“笼统提问”,把“模糊话”变“实在话”

别问“有没有违规问题”,要问“你负责的项目里,有没有遇到过‘签字走流程,但实际没落实’的情况?”;别问“班子作风怎么样”,要问“最近开的会,有没有‘议而不决’,或者布置的任务没人跟进的?”。模糊的问题只会换来模糊的回答,举个具体场景,对方才好回忆。比如巡察某单位时,问办公室主任“有没有公款吃喝”,对方说“没有”;后来改问“上次单位搞活动,经费是怎么报的?有没有让餐馆多开发票的情况?”,主任愣了一下,接着就说了“有次为了凑数,多开了几百块钱的办公用品发票”。用“具体场景+细节追问”,“三无”回答自然就藏不住了。

第三招:给“定心丸”再“引方向”,让对方知道“说有用”

很多人不说,是怕“说了白说”“说了出事”。谈话时可以明确说“你反映的情况我们会严格保密,而且会逐项核实,绝不会泄露你的信息”;还可以举个例子,“上次别的单位巡察,有人反映‘报销难’,后来我们推动整改,现在流程比以前快多了”。让对方知道,反映问题不是“找麻烦”,而是帮大家解决实际问题。有个巡察组就遇到过,一开始谈话对象都不愿说,后来组长说“大家反映的每一个问题,我们都会记下来,整改情况也会公示,绝对不会不了了之”,之后就有干部主动说了“有笔扶贫资金拨付慢,影响了项目进度”。给足安全感,对方才敢说实话。

其实,个别谈话不是“考对方”,而是“找共鸣”。别把自己当“考官”,要当“倾听者”,少点“官腔”,多点“家常话”,少点“笼统问”,多点“具体聊”,少点“空承诺”,多点“实保障”。这样一来,“三无”回答自然会越来越少,谈话才能真正挖出问题、听到实情,巡察的“探头”作用才算真发挥出来。

(文章来源:巡友谈巡)

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jKL-9BGjqHkm248GFMToTg


Copyright© 济宁学院版权所有  鲁ICP备12014410 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