盯主题党日:巡察组不看“热闹”看“门道”

作者: 时间:2025-10-20 点击数:

不少巡察组刚进被巡察单位,一翻党建台账,主题党日的记录那叫一个“漂亮”:照片里党员坐得整整齐齐,笔记写得工工整整,活动主题从“学习文件”到“志愿服务”换着花样来。可找普通党员一聊,不少人挠挠头说“记不清上次干啥了”“就是凑个数、签个到”——这说明主题党日没落到实处,巡察监督就得戳破这种“表面光鲜”,找对方法才能精准发现问题。

本期巡事通结合巡察经历,聊聊巡察组是怎么盯主题党日的:不搞“一刀切”查记录,也不盯着“形式”挑毛病,核心是看“党员有没有真参与、活动有没有真效果”。

第一招:翻台账但不“迷信”台账,专找“不对劲”的细节

很多单位觉得,主题党日只要“有记录、有照片、有签到”就合格了,可台账里的“小漏洞”,往往藏着大问题。巡察组看台账,不只是“有没有”,更要“对不对”“实不实”。

比如看签到表,不会只数“来了多少人”,会对照党员名册看“谁总不来”——有次巡察,发现某支部一年12次主题党日,有3名党员只签过2次到,台账里没任何“缺席原因”,后来找支部书记问,才承认“这几人老请假”,这就是“组织生活不严肃”的问题。再比如看活动记录,要是连续3个月的主题都是“学习XX文件”,内容只写“全体党员认真学习、热烈讨论”,没具体讨论啥、达成啥共识,那大概率是“走流程”;更离谱的是碰到过“时间对不上”的——照片里党员穿短袖,记录却写“12月开展活动”,一问才知道是“补拍的”,这就是典型的“弄虚作假”。

还有个小技巧:看“后续落实”。要是主题党日搞了“为民办实事”,比如“帮社区清理垃圾”“上门慰问老人”,台账里得有“办了多少件、群众有没有反馈”。有次看到某单位记录“开展志愿服务2次”,可没附任何社区证明或群众签字,找参与的党员问,说“就去拍了半小时照片,没干啥实事”,这就把“形式主义”的问题揪出来了。

第二招:找党员聊,不聊“大道理”只问“小感受”

主题党日好不好,党员最有发言权。巡察组找党员谈话,不会问“你们主题党日开展得怎么样”这种“官话”,而是聊“具体事”,让党员放松了说真话。

比如跟老党员聊:“上次主题党日搞的‘红色教育’,去了哪?你印象最深的是啥?” 要是对方说“记不清去啥地方了,就跟着走了一圈”,那大概率是“教育没入心”;要是说“回来后我们支部还讨论了怎么把‘红色精神’用到工作里,比如帮办事群众少跑一趟路”,这就是真有效果。跟年轻党员聊,会问“你觉得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对你工作有帮助吗?”——有次碰到个窗口单位的党员,说“上次党日我们讨论‘怎么优化办事流程’,后来我提的‘一次性告知单’真用上了,现在群众投诉少多了”,这就是“党日活动跟业务结合得好”;但也有人说“每次都是坐着听,跟我工作没关系,去不去都行”,这就暴露了“活动脱离实际”的问题。

还有个关键点:不会只找支部书记或委员聊,会随机抽普通党员,尤其是“平时不怎么说话”的——有次巡察,支部书记说“我们党日活动大家都积极发言”,可找了个年轻党员,对方小声说“每次都是书记和委员说,我们都没有机会说话,也不想说”,这就发现了“民主氛围不浓”的问题。毕竟,主题党日活动不是“书记的独角戏”,得看“普通党员有没有存在感”。

第三招:看“结合度”,别让党日“脱离业务”成“额外负担”

很多单位把主题党日当成“单独任务”,跟业务工作“两张皮”:党日活动时聊业务,干业务时忘党日活动,结果党员觉得“又多了件事”,没积极性。巡察组盯主题党日,很重要的一点是看“有没有跟单位业务结合”—— 党日不是“走过场”,得能帮着解决工作里的问题。比如巡察政务服务中心,会看他们的主题党日有没有“围绕服务群众”:要是搞“优化审批流程”专题党日,有没有真的简化了某个环节?要是搞“服务礼仪培训”,群众的满意度有没有提升?有次巡察,发现某中心把“主题党日” 开到了办事窗口,党员轮流当“导办员”,既服务了群众,又找到了“窗口排队久”的问题,后来还调整了开窗数量,这就是“党日跟业务融得好”。

最后:监督不是 “挑刺”,是帮着把党日活动搞“活”

有时候被巡单位会觉得,巡察组盯主题党日是“鸡蛋里挑骨头”,其实真不是。有次巡察某社区党支部,发现他们党日总在“会议室学文件”,党员积极性不高,我们没直接批评,而是建议他们“把党日活动开到居民楼里”——比如跟着网格员去排查安全隐患,在现场讨论“怎么解决老人上下楼难”,后来社区真这么干了,党员说“比坐着听课有用多了”,群众也夸“党员真干事”。

(文章来源:小巡 巡事通)

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K1LM2wVjN1P2QBl-OyP9Sg

Copyright© 济宁学院版权所有  鲁ICP备12014410 号